学校始建于1984年,2004年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署共建协议,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5月北方民族大学正式挂牌。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相结合,坚持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特殊性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坚持“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办学理念,服务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为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服务的科研基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5000余人,包括56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到65%以上,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20多年来,学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深谙民族文化传统,熟悉民族风俗民情,在民族地区安心工作,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践行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者,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捍卫者。他们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和谐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注重民族地区的需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目前,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7大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工程、动画等51个本科专业;有中国少数民族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民族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工程硕士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化工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专业的优化建设,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平台。
学校坚持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的理念,坚持“建设人才绿洲,超越人才绿洲”的发展战略,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是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学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合作办学、合作攻关联合机制,加大校地校企合作步伐,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回归。在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域外西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贺兰山、大麦地岩画研究,计算流体力学与工程数值模拟研究,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及北方语言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学校建设了发酵酿造工程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开放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宁夏葡萄与葡萄酒技术创新中心为自治区创新中心;化工及机械基础科普基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发创新团队”为自治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以及美国Shaw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环境幽雅,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荣誉称号,被银川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坚持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坚持让学校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的美丽家园。
北方民族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管理兴校“四大战略”,着力完成提高质量、提升水平、文化传承、条件保障“四大任务”,为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民族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北方民族大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边,闪耀在大西北。今天的北方民族大学,正如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撑起西部民族高等教育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