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民办大学,它与1988年8月创办的赣江大学(1998年曾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一脉相承,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办学方式由公有民办到民营民办,由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学校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能用、顶用、好用”、品学兼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8年原省委书记傅雨田等一大批老同志,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冲破当时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体制上的束缚,创办了我省第一所民办全日制综合性大学——赣江大学,得到了当时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白栋材同志为赣江大学题写了校名,鼓励“赣江大学要继续办下去”,吴官正同志称赞:“赣江大学为江西人民办了一件好事”,赣江大学还被载入《江西学府志》,誉为“江西社会力量办学的骄傲”。然而,赣江大学创立时,接受单位资助及个人自筹资金总计不足1万元,可谓“白手起家”,当时校舍是租用的,教学设备除桌椅板凳和简单的教具自置外,其他都是通过协议与公办学校共享。“初生之物,其行必丑,其神也旺”,条件如此简陋,在夹缝中生存的赣江大学却能破茧而出,第一年就招收了4个专业300余名学生。1997年经省教委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同意,赣江大学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成为中国高等学历教育的组成部分。1998年根据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赣江大学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2003年省政府要求引入民办资金的机制,遂由江西超弦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作为学校的举办者,于同年4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赣府[2003]24号),国家教育部备案,在赣江专修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学校进入了国家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序列,同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能力培养试点院校”,2005年4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2004年根据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实际,学校董事会从长远发展出发,投入6亿元资金用于新校园的建设。从2004年上半年至2005年下半年,仅用一年多神奇的速度,就在长堎工业园区一片杂草从生的红土坡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大学校园,被省教育工委领导称为“高校园区建设的奇迹”,被南昌市领导称为“民营资本是最有效的资本”。几代赣 江人荜路蓝缕,艰苦奋斗,梦寐以求,终成现实!新校园占地面积面积1168亩,校舍面积36万多平方米,是老校区的10倍;新校区现有容量23000人,规划规模30000人,相当于老校区的20倍。2006年2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办学从原来8个分散校区集中到了新校区,彻底改变了过去靠租赁校区办学的落后局面。目前新校区在校生1万余人。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拥有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学生公寓、普通食堂、清真食堂、医院、邮局、商业街、学生活动中心等,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自2003年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成立5年以来,学校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资质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实现了从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的转变,进入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序列。学校坚持“高职教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办学模式,紧抓高职教育,5年来,组建了8个学院,开设高职专业44个,比2003年增加新专业30个,涵盖理、工、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形成以工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型大学格局。
2003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江西)基地”,肩负着全国高等预科教育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几年来,学校为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100余所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得到了教育部和本科委托培养学校的高度评价,形成了江西“民族小省办民族大教育”、“民族高职为本科院校培养合格预科生”的新格局,为江西民办教育和民族教育增光添彩。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春华秋实,风华正茂。二十三年来,学校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多次荣获江西省“优秀学院”、“办学先进集体”、“先进助学单位”等;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2008年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先进集体。2010年,被省综治委授予“平安单位”、被省综治委、教育厅、公安厅联合授予“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特别是2009年国庆前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